搜盘小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搜盘小说网www.sopan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长孙无忌又道:“新朝年号事宜,经三省诸臣工商议,陛下纳准,《周礼》曰:‘示祈福祥,求永贞’,元德充美曰‘徽’,是故,自元旦始,大唐改元‘永徽’。”

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略显仓促的登基大典之后,太极宫继续国丧大礼,八百僧人道士做足了七日道场法事,贞观十九年五月初六,新君李治与朝臣们将李世民的遗体送入昭陵。

清晨细雨纷纷,位于醴泉县的昭陵外,朝臣们跪在泥泞的乡道旁,四十九位禁军壮汉抬着棺柩,朝昭陵蹒跚而行,八百名僧人道士盘坐于地,念诵往生经文,李治身着丧服,一手扶着李世民的棺柩,踉跄跟着队伍走。

天地低昂,黑云压顶,道路两旁冗长的牛角号呜咽吹响,回荡在空悠悠的山林外,灵柩后方是黑压压的送葬队伍,从文武百官到羽林禁卫,还有数以万计自发前来的平民百姓。

昭陵陵园占地约三十万亩,功臣陪葬者数十,其中包括了名将秦琼,和有名的谏臣魏征等,李世民在世时都曾下旨赐这些从龙功臣陪葬昭陵的殊荣。

更重要的是,贞观九年去世的长孙皇后也安寝在这昭陵中,这座陵园实则便是李世民夫妻二人的合葬墓。

昭陵的规模不算大,当初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便曾有过叮嘱,陵墓不可大兴土木,勿使劳民伤财,李世民确实做到了承诺。昭陵最初只是醴泉县九嵕山主峰下挖出的一个石窟,同时它也是古往今来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王陵墓,长孙皇后逝后,李世民只动用了少量的民夫工匠稍作修葺,贞观九年后,又陆陆续续改动扩建了几次,规模都不算大,所以昭陵至今看起来仍有些简陋。

李世民的棺柩在泥泞地里彳亍而行,行至陵墓石门前,李治与群臣扶柩痛哭嚎啕,在僧人们的经文声中,棺柩被禁卫徐徐送入陵墓内,这位古今难见的伟大帝王与一生挚爱的妻子终于长眠于陵墓中,永远告别了人间。

李素站在开启的陵墓石门外,定定注视着这座沧桑古朴的巨门,门内一片漆黑,与外面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,一扇门仿佛分隔了阴阳两界。

常涂今日穿着盛装,并非宦官常穿的绛紫色袍服,而是一身雪白的圆领长衫,稀疏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向上挽成一个严谨的髻,用一支翠绿的玉簪固定住,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位洞察世事满腹韬文的学者。

李素神情复杂地看着他,嘴唇张了张,却不知该说什么。

常涂站在陵墓石门前,却先朝李素笑了笑。

“李县公,你我今日就此别过了。”

李素叹息道:“常公公若不愿……”

话没说完,常涂摇了摇头,打断道:“生死追随陛下,是我当年发过的宏誓,李县公莫再说了,污了我对陛下的忠诚之心。”

李素只好叹了口气,黯然不语。

常涂朝他又笑了笑,道:“临别之时,常某有几句话想对李县公说,也算是聊补陛下曾经的未尽之言吧。”

李素急忙道:“愿洗耳恭听。”

常涂沉吟片刻,道:“当年陛下还是秦王时,我便贴身侍候陛下,这些年追随陛下,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,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,常某不得不说一句,李县公足下是我今生仅见的俊杰人物,你的才智,你的功绩,你说过的惊人之语,做过的惊人之事,常某无不由衷钦佩,难怪陛下对你如此器重,凭心而论,世上有李县公这般人物,大唐之万幸也。”

李素苦涩一笑:“此时此地,常公公就不必说这些吹捧的话了吧。”

常涂笑道:“并非吹捧,实是发自真心,你并不知道陛下多么器重你,私下里常在我面前说起你,言中亦多般褒扬推崇,无数次惋惜长叹上天无眼,为何没有一个类若子正之皇子……”

说着常涂叹道:“不过,李县公才智超凡,若无入世之俗慧,恐亦难长久,这也是常某的一句谏言。这些年朝臣们来来去去,飞黄腾达者,锒铛入狱者,甚至满门皆斩者,常某都见得多了,难免有些感慨。朝堂里做官,凭的不是做事,而是做人,若做人做事皆有建树者,飞黄腾达自不在话下,李县公虽然做官多年,可一直与朝廷和陛下若即若离,说是高人隐士之性情,却也难免令陛下不悦,自古君上无德,高士乃隐。但陛下常言己过,言称纵算不得圣君,至少不算昏君,李县公这般疏离于朝堂君上,明君知你性情淡泊,不欲纷争,若是换个心量狭窄的君王,焉知怎生看你?”

常涂笑着看了一眼旁边欲言又止的李治,抬了抬手,止住李治的话头,望向李素道:“李县公年纪轻轻便为大唐立过如此多的功绩,令天下人敬仰不已,但常某最佩服的却是李县公的处世之道,如此年轻便知‘盛极必衰’的道理,几番推脱升迁,以懒散之状示人以无害,用以自保避祸,更妙的是,满堂君臣皆看出了你的用心,可是因为你的年龄而不欲与你计较,往往一笑而恕,这是李县公用心最妙的一着棋,勉强也算是阳谋吧……”

李素老脸一红,这……算不算当面打脸?

常涂笑完又叹了口气,道:“只是,李县公,往后呢?当你年纪渐长,懒散慵惫这一招你能用到老么?要么,索性辞去所有官爵,安安心心当你的富家翁,要么,改一改处世之道,竭尽全力辅佐君上,君臣共创一番轰轰烈烈留名青史千年的功业,不想做官却心忧天下,自保避祸又忍不住木秀于林,李县公不觉得太矫情了么?到头来两面不讨好,未来史官为你立个列传都不知如何定义你,一生都无法有个圆满无憾的结果,这样的一生,李县公觉得有意义么?”

常涂叹道:“陛下临终前交托了你许多事,李县公肩上的担子不轻,未来大唐数十年里,唯见足下一人独领风骚,可是,你难道便打算就这样遮遮拦拦的当官做事么?我本是局外人,本不该说这些话的,只是临别之前,我实在不忍陛下所托非人,不得不说几句逆耳直言,还请李县公三思。”

抬头看了看天色,常涂神情闪过一抹壮烈悲怆之色,哈哈笑了几声,哂然拂了拂衣袍,道:“时辰已至,我该进去陪陛下和皇后了,诸位,别矣!”

说完不待李治等人出声,常涂毅然转身,走进漆黑的陵墓中。

李治神情悲戚,默立良久,最后终于嘶哑着声音道:“吩咐禁卫落下石门吧。生死之誓,我只能成全。”

机括声喀嚓作响,数万斤的隔世巨门缓缓落下,最后咚的一声沉闷响声,石门彻底隔断了阴阳,也将常涂隔绝在陵墓之内。

李治和李素仍静立于陵墓外,半晌,李素忽然面朝石门长揖到地,大声道:“常公所言,李子正记住了,你我来世论交,我欠你一壶忘年美酒,来世记得向我讨要。”

石门内,却无半点回音。

李治扭头看着他,道:“常公公所言,我觉得颇有道理,子正兄以往行事遮掩,是害怕位极言多,招惹祸事,或怕父皇猜忌,如今我已登基为帝,对你,我一生不疑,子正兄何不放开胸襟,舒放凌云之志?”

指了指灰沉的天空,李治忽然大声道:“你有多长的翅膀,我给你多大的云天!”

这句话说得很大声,后面静立的朝臣们都听到了,闻言不由惊愕,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集在李素身上。

李素叹了口气,朝李治行了一礼,道:“第一,陛下已登基为帝,从今日始,请陛下自称‘朕’,第二,对臣,陛下直称‘子正’即可,不可称‘兄’,此为君臣之礼,朝仪体统,第三……”

李素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此生处世,我只凭本心,往后……亦如是。”

<script>app2();</script>

(https://www.lwxs00.cc/2/2825/419156139.html)

<script>chaptererror();</script>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wxs00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wxs00.cc

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+
抗战之责

抗战之责

hcxy2000
70多年前开始的14年的抗日战争,你还记得吗? 喜峰口、1.28淞沪、卢沟桥、析口、8.13淞沪、台儿庄、武汉,这些你们还记得吗? 平型关、百团大战、敌后游击战,你们还记得吗? 无数的万人坑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,你们还记得吗? 无耻的慰安所,你们还记得吗? 细菌武器、化学武器,你们还记得吗? 万山岭战役、上高战役,这些你们听说过吗? 无数的中华儿女,全世界的炎黄子孙,为了重铸自鸦片战争开始逐步
历史 连载 58万字
金甲战士6

金甲战士6

水木四
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崇拜的英雄,如果说您能成为这样的英雄,去做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!该是多么地惬意啊! 这个神奇的机会要是降临到了程飞的身上,程飞变成了石达开,且看程飞如何去改变历史,建立和创造怎样的功业和传奇!
历史 连载 21万字
孽欲春花1一31

孽欲春花1一31

遥远之矢
1632年,壬申。 大明崇祯五年,后金天聪六年。 大学生李啸魂穿成山东省安东卫牛蹄墩内一名弱智小卒。 当时的中华大地,西边陕西、山西等地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流寇四处肆虐。北边后金挟大凌河之战胜利余威,在辽东愈发猖獗。而在山东本地,孔有德、耿仲明叛军攻城掠地,气焰嚣张。 时局危如累卵之际,李啸该如何在明末乱世中,生存,发展? 其实我一直觉得,与立刻就改天换地称霸世界这样的宏图伟业相比,主角李啸
历史 连载 53万字
泽艺影城无修肉动漫

泽艺影城无修肉动漫

单子洵
叶法善天师是大唐著名的。大唐高宗皇帝驾崩后,中宗李哲被废,睿宗李旦成为傀儡,不得不让位给母亲武曌。随即,武曌利用佛教,黜唐立周,成为一代女皇。隐居青田太鹤山洞天的叶法善师徒征诣京师,一路扶持冷灶旁支的李旦父子,从李武之争、佛道之争中走出来。他们先后经历神龙之变、景龙之变、唐隆之变和先天之变,大唐王朝成功复辟,结束了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以来,
历史 连载 0万字
Dawn of the dead

Dawn of the dead

拳霸八神
一个抗战老兵的灵魂穿越到了三国袁熙的身上,他无法阻止袁绍的失败,也无意逐鹿中原,只求能够重振大汉雄风,横扫北方蛮夷。 人在江湖有时身不由己,在解决外患之后,又不得不卷入中原的纷争,唯有早日统一才能给社会和老百姓以安定。
历史 连载 2万字
九岁小妖后全文阅读

九岁小妖后全文阅读

酒徒
我们可以去死,但死之前,我们要像人一样活着! 这是一本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,讲述一群原本庸庸碌碌的汉子奋起反抗,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华夏民族的故事。 故事的主角是个普通人,虽然他是穿越者,但与那时代的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一样,他也在为像个人一样活着而浴血奋战! 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追究指摘哪个民族过去的是非,而是为了记录当年华夏百姓为了不受奴役而进行的抗争。
历史 连载 126万字